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物联网工程
专业代码:080905H
二、培养目标
(一)总目标
本专业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辐射全国,培养具有科学的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实现能力,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参与物联网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需求,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信息产业相关领域胜任物联网系统开发、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国际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
(二)分目标
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在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法律意识、安全、国际和环保意识、服务意识。
目标2: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备宽厚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扎实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胜任物联网应用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
目标3:能够跟踪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能从事物联网系统开发、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国际项目管理等工作,成为技术或业务骨干。
目标4: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分工协作、交流沟通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目标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和国际环境的发展,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拓展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物联网应用系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1:能够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并能恰当表述物联网领域工程问题。
指标点1-2:能够准确的利用工程基础知识表述专业工程问题,并能针对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建立模型和求解。
指标点1-3:能够将工程知识、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物联网应用系统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4:能够将工程知识、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物联网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物联网领域的基本原理及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实验分析、工程推理、数学建模、工程经验提炼等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与实施,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1:能够运用物联网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方法,识别和判断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指标点2-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物联网领域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指标点2-3:能够将工程推理、工程经验提炼和数学建模等方法用于推演、分析物联网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指标点2-4:能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解析、重构、辨别,从而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与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物联网产品,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物联网产品的设计、实现、测试和运维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指标点3-1:能够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具备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文献检索及分析以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指标点3-2:能够综合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与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物联网产品。
指标点3-3: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应用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复杂项目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能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和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指标点3-4:能够在设计开发中综合考虑法律、安全、健康、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对解决物联网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
4.研究:能够结合自然科学与物联网专业知识,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物联网综合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解决数据获取与优化处理等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4-2:掌握物联网工程开发的主流软件,能够根据问题特性,选择研究路线,能够利用已有软硬件工具基于实验方案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
指标点4-3:能够利用已有设计工具、软硬件开发工具,基于实验方案构建物联网应用实验系统,并能安全、正确、完整地实施实验。
指标点4-4:能对物联网应用系统相关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对实验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在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现代工程工具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及资源,并理解当前技术与工具的局限性。
指标点5-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
指标点5-2:能够面向不同行业需求和现状,设计个性化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进而实现业务资源优化配置。
指标点5-3:能够基于实验方案合理选择满足特定需求的技术、资源、工具,将其运用于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测试过程中,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物联网行业技术人员在相关行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1:熟悉物联网应用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指标点6-2:能够客观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物联网行业技术人员在相关行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问题的专业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7-1: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指标点7-2:能正确评价物联网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给出可行的建议或措施。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指标点8-1: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
指标点8-2: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铁人精神基本内涵,内化铁人精神特质,树立职业理想,践行新时代职业精神,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9.个人和团队: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能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有效高速的开展工作。
指标点9-1:在多学科背景下,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指标点9-2:能够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与团队其他成员有效合作,承担相应责任,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
10.沟通交流:能够物联网工程实践中,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目标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指标点10-1: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和清晰表达以及倾听并回应公众意见的能力。
指标点10-2:具有外文文献的信息检索及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物联网前沿技术与产业状况有基本了解,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11.项目管理:能够在物联网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运维部署、市场推广的项目工程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11-1: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掌握物联网工程实践项目中所涉及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指标点11-2:能够将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等过程中。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物联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国际前沿动态。
指标点12-1: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对于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指标点12-2:能针对个人、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物联网行业企业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物联网方案设计与实现、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工程运维原理及实现、软件工程概论、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算法设计与分析、云数据中心基础、传感网与微操作系统、移动编程开发基础、Linux系统管理、物联网专业英语。
四、专业学制及学分规定
四年制本科,学生毕业最低应修读166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积分和学生德育考核合格,并达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准予毕业。
五、授予学位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合作办学课程安排
1.引进课程:共计54门课程,其中引进外方课程20门,引进外方课程占本项目全部课程的37.0%。
2.引进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共计22门,其中引进俄方专业核心课程19门,占本项目核心课程的86.4%。
3.外方承担核心课:外方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为19门,占本项目全部课程门数的35.2%。
4.外方承担核心课学时:授课学时3052,俄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数(授课时数)为1016,占项目全部教学时数(授课时数)的33.3%。
七、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一)理论教学体系
1.通识必修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与科学方法论等,须修满30.5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分三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为4学分,60学时;第二学期为2学分,32学时;第三学期为2学分,32学时。
2.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素养、“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课四类,在第2学期至第7学期开设,由教务处组织安排。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至少修读6学分,其中,本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不少于1学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课,至少修读2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除艺术类专业外的其它专业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艺术素养类课程,其中至少包含1学分艺术实践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联网导论、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须修满22.5学分。高等数学课程分两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为3学分,48学时;第二学期为4学分,64学时。英语视听说课程分两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为1.5学分,24学时;第二学期为2学分,32学时。
4.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物联网方案设计与实现、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工程运维原理及实现、物联网专业英语、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算法设计与分析、云数据中心基础、传感网与微操作系统、移动编程开发基础、Linux系统管理、物联网专业英语,须修满67学分。
5.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须修满7.5学分。